最近在和责编一起改我的一篇科幻小说,感触比较多,所以想小小的记录一下。
谈不上经验,只是一些思考罢了,文风随性,不参与任何是非对错的讨论。
科幻的硬到底应该硬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是科幻的硬到底应该硬到什么程度。
普遍大众在提到科幻的时候,往往会把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
对于我这种“知识崇拜”型的人而言,肯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定义为所谓的“硬科幻”。但在逐渐深入之后,我发现硬科幻和软科幻更多存活在读者和营销文案里。科幻圈里大家很少会直接将一个作品划分为“硬科幻”、“软科幻”,因为这两个类型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不是说你只是借用了一个前沿科学概念,就会被说“软”,你引用了很多复杂设定,甚至手推公式,就会被视作“硬”。如果纯粹为“硬”而“硬”,反而会导致自己的作品变成“使用说明” / “设定巨砖”风格的小说,带来阅读体验急剧下降的惨烈后果。
在这方面的一个正面例子,可以参考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在这篇小说的开头,大刘用了一段专业术语来开篇
在战场电磁干扰形式选择上,本手册主张采用对某一特定频率或信道所进行的瞄准式干扰,而不主张同时干扰一个较宽频带的阻塞式干扰,因为后者对已方的电磁通讯和电子支援措施也会产生影响。
——摘自1993年美国陆军《电子战手册》
老实说,作为一个早就对电磁忘得干干净净的理工狗,我第一次看到这段的反应是,跳过。是的,我直接跳过了这段,然后阅读正文的故事。
1月5日,斯摩棱斯克前线
失陷的城市已经看不见了,战线在一夜之间后退了40公里。
在凌晨的天光下,雪原呈现一种寒冷的暗蓝色。在远方的各个方向上,被击中的目标冒出一道道黑色的烟柱,几乎无风,这些垂直地向高空升去,好象是连接天地的一条条细长的黑纱。顺着这些烟柱向上看,卡琳娜吃了一惊:刚刚显现晨光的天空被一团巨大的白色乱麻充塞着,这纷乱的白色线条仿佛是一个精神错乱的巨人疯狂地划在天上的。那是混杂在一起的歼击机的航迹,是俄罗斯空军和北约空军为争夺制空权所进行的一夜激战留下的。
……
好在正文的阅读体验非常顺畅,虽然讲的是电磁战,但描述符合我对战争的理解,滚烫的鲜血、冰冷暴虐的武器、恐惧的灵魂……这些描述都和我的认知吻合,所以我能很轻易的把自己带入小说中描述的场景中,产生共情。
但如果我们从读者的身份跳脱出来,用科幻作家的身份来探寻,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够产生足够的共情,主要原因在于大刘把全文的重心放在了人物描写上,换言之,在这样硬核的设定下,大刘依然是“人物先行”的。
无论是采用了什么样的科技,是用的刀子、枪支还是电磁或是更未来的武器,我们知道主角被敌人打断了双手,我们就会痛,我们知道主角痛失了儿子,我们也会痛。这些共情的点产生在我们身为人类最原始、最通用的点上,而不是那些看起来酷炫炸天的硬核点。
但“人物先行”,这篇科幻就不硬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篇科幻的关键转折点,比如女主不惜牺牲己军采用全频带电磁干扰的方式来干扰敌方行军,男主通过撞击太阳的方式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电磁干扰,都和全文的硬核点紧密相关。
这成功让这篇科幻作品“硬”在了引人注目的地方,大概率降低了读者产生 “去掉设定也完全没差”的被欺骗感,如《我讲我爷爷的故事》。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科幻的硬到底应该硬到什么程度。我想我的理解是,硬在那些让读者耳目一新、可以拍桌喊一句“卧槽还有这种操作”的地方,硬在会影响整个文章的走势的地方,要让读者意识到,如果没有那个技术/骚操作存在,全文的结局就会彻底改写。
这才是一个科幻作品应该硬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塞入乱七八糟的设定扰乱读者的阅读体验,自己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这样就能硬起来。
硬核点埋伏深度与数量?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硬核点,到底应该从什么深度开始往下埋多少个?
其实这个问题本轮不到我思考,因为我觉得我现在的能力连一个都cover不好……但偏偏我脑洞奇多,总是控制不住往里面埋入很多稀奇古怪的设定,想要告诉读者,你看我不止是在讲蠕虫攻击哎,我还可以再给你讲一点对称密钥加密和身份认证机制……
emmm虽然对于非本专业的同学而言,这些东西听起来的感觉都好像差不多。就好像我和我的责编说我的上一篇是讲人机结合的,下一篇是讲如何入侵AI系统的,但编辑还是会皱眉:“不都是在说AI吗?”
一个有近十年科幻编辑经验的编辑尚且如此认为,遑论读者的感受了。
这件事往小的说是题材雷同,往大了说就是能力有限,好像你只会写这种风格的小说似的。是新人大忌。
所以在改这次的稿子的时候,我意识到,作者在写科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跳出来,尤其是当你在写和自己专业背景非常相关的科幻的时候,不管是什么AI、网络安全,对于你的读者而言,这都是赛博朋克那一挂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新意。你需要改变的,不该是这些具体技术的细节,而应该尽可能也去尝试诸如太空歌剧、时空旅行、废土流之类的设定。
当然,这不是说一个作者在每一个科幻作品的细节分支中就只能写一篇作品。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但从个人的写作发展上,尽可能尝试多种写作设定总是好的。或者说,不要老是给某一个杂志的编辑同种题材的作品……
上面主要是在深度上的思考,关于具体埋多少个。我的想法是,重精不重多。
如果你真正认真去观察过那些好的科幻小说,他们的设定往往不是密集轰炸类型的,而是一个小小的点,也能玩出花来。这是我非常羡慕也在努力尝试的一个写作指导思想。
你可能会说,才不是嘞,真正牛逼的科幻作品都是包罗万象,各种黑科技轮番上阵的,比如说《三体》。
好的,那么我会建议你去看看大刘的一些短篇合集,比如说《时间移民》和《2018》,这些都是大刘在写三体之前写的一些短篇小说。你会发现,三体里很多让你惊叹的设定,其实大刘在自己之前的短篇中,都已经逐个尝试过了,而且几乎都是重精不重多的尝试。
而《三体》,是大刘在反复尝试和实验后的集大成者。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老祖宗的思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工作与科幻如何结合?
第三个思考的问题,是工作和科幻写作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
我目前的工作是在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做算法工程师,所以工作中往往会阅读大量的论文文献,也会思考能否提出更优的模型。所以在之前,我一直认为读者对于一些小的技术点也会感兴趣,就像我正在改的那篇小说一样——
“你看我不止是在讲蠕虫攻击哎,我还可以再给你讲一点对称密钥加密和身份认证机制……”
但就像第二点所说的那样,对于我的读者而言,他们并不在意你在小技术点上的革新,他们在意的是更high level的东西。所以只是纯粹的工作上的积累,是完全不足以支撑科幻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的。
当然,我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听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子,比如用人工培育的细胞来作为神经元,比如边缘计算、区块链一类的东西。但这些更偏向于增加科幻小说的真实程度,而非新奇程度。(因为读者真的分不清这些东西,而且其实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订阅最前沿的科普杂志,比如说《环球科学》《中国国家地理》,你也能获得这些素材,甚至更加丰富)
除此之外,时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随着程序猿群体的扩大,我发现科幻圈有了越来越多程序猿本职的科幻作家。但和他们交流之后我发现,大家基本都是在一些养老单位,银行或者外企,而不是我所在的这种互联网企业……
甚至大家在听说我所在的公司名时纷纷劝说我还是暂时别写了,工作要紧,毕竟工作比码字赚得钱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
总之,我依然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依然在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或许再过一段时间。
拓展阅读?
第四个思考的问题,是对其他文体作品的拓展阅读。
因为之前主要在上学,主要重心放在提升技术能力和找个好工作上,阅读这块就被我冷落了,只是跟着兴趣走,感兴趣就看。所以除了大量技术类书籍外,我涉猎最多的就是奇幻和科幻小说,但其他文体的作品却看得很少,这几年主要也就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过于喧嚣的孤独》、《相约星期二》之类的十几本。这样的阅读不系统也没章法,和文科出身或者文学系相关专业出身的同学完全没有可比性。尤其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今年渐渐感到了自己这方面的欠缺,所以去读或者重读了一些其他文体的大家作品,比如说《白鹿原》、《活着》、《皮囊》等等,感受到了很不一样的一些东西。
但还不够系统,于是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和在理想国实习的小伙伴说起这事,她刷刷刷丢给我几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东方文学史通论》、《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等等他们专业的教材书。再加上被责编喷之后丢给我的几本《剑桥科幻文学史》、《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之类的书。成了,我的库存顿时又丰腴了起来。
虽然最近以及接下来的一年,都差不多被我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我会努力把自己这块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的!(装作信誓旦旦的样子
作品的发布平台?
第五个思考的点,是作品的发布平台
我开始写小说的年代,还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那时候我家订阅了一大堆报刊杂志,每个月最开心的几天就是这些杂志到货的几天。后来互联网时代来了,网文铺天盖地,但大多重量不重质。
我顶着别的笔名,尝试过一下网文,很快很顺利地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网文平台的签约资格和编辑推荐。然后我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拒绝了那个编辑,选了杂志文风,一条更重质量、更艰辛和缓慢的道路。
因为我希望我敲击出的每篇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都能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之后就是一直持续到今年的缓慢写稿、投稿、被拒,改稿、再投。虽然稿子数量不多,但每一篇我都在慢慢进步着。
可无法避免的事实是,纸媒声势渐微,尤其是幻想文学的领域,纸媒几乎都遭受到了剥肤之痛,九死一生。而互联网上,一些更高质量的网络文学平台开始复兴,一些征文比赛的体系也开始逐步完善,虽然互联网自身存在的二八效应让人头疼,但其传播性依然比纸质作品好上一些。
所以大约在半个月前,我把自己很久之前的一篇作品,发布到了豆瓣阅读上: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ssay/59273119/ 然后就忘了这事……
今天登上去的时候,竟然还意外看到了两个讨论,让我非常开心。
所以在后面如果有机会的话,之前累积的一些稿子我可能也会考虑通过豆瓣阅读的形式放出。
毕竟我写作,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我脑海中存在的那些世界和那些人,而不是为了稿费。
总之,以上就是我最近关于科幻写作的小小思考,文风比较随性,主要为了记录,避免又被自己愚蠢的忘掉。
也欢迎你在这篇博文下方留言,分享和交流你在写作方面的理解和经验~
「一键投喂 软糖/蛋糕/布丁/牛奶/冰阔乐!」
(๑>ڡ<)☆谢谢老板~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本文由 左左薇拉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前请务必署名
最后编辑时间为: Nov 21, 2018 at 10:56 pm
膜拜多才多艺的大大,顺便想知道文章标题底下的那个tag是怎么搞出来的啊
薇拉老师棒棒,挂个PPT就能演讲啦。
很喜欢看知乎上无色方糖的小说,貌似也是程序员,总之期待你的小说了(≧∇≦)/